一.语言不通闹出的笑话

  开宗明义,今日在下要说的是明朝生活的琐碎事,列位看官,要听者,洗耳而听,不听者,各随尊便。

  话说有一位官儿,因书本中有些句子难以理解,便问书吏道:“此处有高才否?”说的是官话,旁边的书吏乃本地人,一时未明白过来是官话,以为问他此处是不是有高裁缝,心想高裁缝没有,但裁缝定然是有的,忙答曰:“有的!”当下领来与官儿相见。

  官儿问道:“贫而无谄,如何?”

  裁缝当然也是本地人,且没读过多少书,哪里听得明白官话,再加上进来时自然而然地认为,问裁缝的除了做衣服,还能有什么事情?忙答曰:“裙而无裥?折起来,便可。”

  官儿皱皱眉,心想这是哪门子高才,又问:“富而无骄,如何?”

  裁缝答:“裤儿无腰?这也是极好办的,做上去便是了。”

  官儿终于怒了,喝道:“唗!”

  唗是何东西,裁缝自是不晓得,乃表示呵斥或愤怒的叹词,《西游记》亦曾用过,“这和尚不知死活!你倒不肯与我,返问我要,唗!看打!”

  裁缝见官儿一脸怒意,以为是衣服皱了,需要抖一抖,急道:“老爷莫恼,这也容易,只消取来熨斗烫烫。”

  官儿气得跺脚,命书吏把那满口胡诌的裁缝赶了出去。

  此一则故事,说是的言语不通而闹将出来的趣事。另有一事说,有一妇人,乃杭州人氏,一日得闲,往西湖游玩,贪恋景色,忘了时辰,因将暮,恐关了城门,乃对轿夫道:“轿夫阿哥,天色晚了,我多给你们银钱,你们给我尽力闹一闹,也好早些进到里头去,不但是我好,连你们也落得自己快活些。”

  轿夫阿哥一听,两眼发光,给你尽力“闹一闹”,也让我们“快活些”?暗自忖道:这小娘儿们好生开放,说话恁般露骨!

  说的是笑话,道的其实是国情。有些看官不免纳罕,笑话罢了,干国情什么事?那么在下再说一则事。

  明崇祯年间,为抵御关外后金铁蹄,不得不调全国之兵力,以免为敌破关。各地精干兵力汇作一处,地域不同,方言自也不一而足,怎生个交流?如若像那官儿与裁缝的对话,南辕北辙,将令难达,闹笑话事小,延误军机事大。总不能因了几句话,而毁了一个国家吧?

  这时候统一语言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春秋战国有雅言,法、道、墨、儒各家各派,去各国游说,都使用雅言,要是孔子去楚国说的是一口正宗的山东鲁国方言,对楚国人道:“待我哈(喝)口水,再与尔等拉呱(聊,说话)。”凭他才学再高,也是对牛弹琴。

  《诗经》便是从各地收集上来的诗歌,用雅言编写而成,倘若为了体现各地的地方特色,依然采用方言,诸位想象一下《诗经》会是个什么样子?

  汉、魏晋至唐宋,亦有通语,尽管发音不尽相同,但只要在大范围内流行,交流无碍,就算通语。一如元朝,定都北京后,以北京话为通语,时盛行的《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元剧,以及大量流行的散曲,通俗易懂,就是用当时的北京通话所书。

  明朝流行的通语叫作官话。

  官话,从大义上讲,并非官场上所说的话,官指的是公、共之意。如官道,并非官员专用通道,实指公路。棋盘上双方未占领之地称官,因有收官一说,诸如此类,故明朝之官话,乃通行天下的普通话。

  太祖皇帝定国之后,因担心读书人或各级官员“拘于方言,无以达于上下”,命人编纂《洪武正韵》,颁行天下。

  下面,在下就说说太祖皇帝颁行的明朝正宗普通话规范《洪武正韵》。
【作者提示】点此追书方便下次阅读!
上一章
下一章

背景色
直播间
下载APP整本图书免费读 海量图书任你选,快来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