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赤子“海归”扶摇中国经济

  林毅夫:赤子“海归”扶摇中国经济

  【北京人物】

  林毅夫(1952~),原名林正义,曾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担任第七、八、九、十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2005年,林毅夫获选成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目前,他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与此同时,兼任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

  儿时,林毅夫的父亲林火树给其取名林正义,寓意是希望儿子成人后能够为人正直、有正义感。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而林毅夫正是受到这句话的触动而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毅夫”。林毅夫自小便志向远大,他谨记国父**的遗训:“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为十亿人谋福祉,那他就应该全心投入到这样的事业中。林毅夫正是怀着这样的决心从**毅然泅过海峡,重回祖国的怀抱,最终实现了父子二人的一个梦想。

  重回大陆不久,林毅夫就进入北大经济系政治经济专业进行学习。在当时,很多人对林毅夫的“弃暗投明”的举动并不了解。而最初林毅夫渴望进入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但校方却以“来历不明”这一理由将他拒之门外。求学北大的过程中,林毅夫由于熟悉西方经济学理论、英语口语流利,很快便从众多同学中脱颖而出。

  1980年,对外开放政策刚刚在大陆实行不久,而这时却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他正是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渴望宣传先进经济理论的舒尔茨当然不会放过到北京大学宣讲的宝贵机会。当时,北大为找一个合适的翻译花费了很多心思,而林毅夫最终荣幸地成为翻译的不二人选。这对林毅夫来说十分意外,但却为他打开了一扇奔向世界经济学殿堂的大门。舒尔茨非常赞赏林毅夫的翻译功力。偶然的机会,舒尔茨问林毅夫是否有意愿到美国读博士,林毅夫不假思索地回答“愿意”。

  那时,林毅夫想这也许只是舒尔茨的随口一问,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就在舒尔茨回到美国不久,他就推荐林毅夫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可以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的教导,是很多经济学人士的梦想,而林毅夫却真的得到了这份殊荣。1982年,林毅夫从北大毕业,继而远渡重洋,进入了现代经济学的梦想殿堂——芝加哥大学,继续学习。他的老师正是舒尔茨,而他所研究的内容是农业经济。

  林毅夫在美国求学期间,得到了全额奖学金。可是远在**的家人却对他十分挂念。在林毅夫生活窘迫之时,他的家人也曾给他汇款予以资助。不仅如此,林毅夫的哥哥林旺松还投入资金在北京大学设立了中国经济研究奖。这一奖项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提供了资金,使其可以每年举办全国“经济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促进了中国高校优秀大学生对经济学发展的交流,与此同时,这个活动还可以加强青年学生和经济学家之间的联系,继而从中选拔优秀的人才,进行深入培养。

  【在京档案】

  林毅夫于1987年回国,是我国自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归国的经济学博士。林毅夫归国后曾工作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担任副所长的职务。3年之后,他升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2年,他撰写的《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这篇论文也被当时众多国际经济学刊物多次引用,更因此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授予了经典引文奖。林毅夫凭借这两篇文章一举踏入了国际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界,并奠定了其地位。1994年,林毅夫重回母校——北京大学。他在多位海归经济界人士的帮助下,建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该中心在今时今日已成为中国经济研究的核心机构。林毅夫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担当着朱镕基总理和温家宝总理的经济决策智囊的角色,他还是“十五”计划的起草人之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作者提示】点此追书方便下次阅读!
上一章
下一章

背景色
直播间
下载APP整本图书免费读 海量图书任你选,快来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