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情感
结婚的基础是爱情,爱情一旦乌有,基础已溃,而偏不能离婚,用法律和古老的道德来维持婚姻的虚架子,真是危险万状。丈夫也好,妻子也好,本来亲亲秘密,如漆投胶,一旦成了摆不脱、甩不掉、打不烂的吸血蚂蟥,不仅是不必要的,而是后果堪虞的也。吾友王尔德先生曰:“男女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事实上有些人一直到离婚,对配偶都不了解,所以我们认为是这样的:男女由爱情上升而结合,因爱情消失而分开。
——《柏杨妙语》
(一)
2008年的贺岁档可谓是精彩纷呈,各路好手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呕心沥血之作。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像以往的冯氏幽默一样,随着这部影片的推出产生了一系列的流行语,其中不乏几段精彩的台词。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除了冯远征的超级大变身,就属舒淇的那一段一见钟情论。上云:
梁笑笑(舒淇):你知道什么叫一见钟情吗?
秦奋(葛优):我一见你就挺钟情的。
梁笑笑(舒淇):咱们俩三见也种不了情。一见钟情不是你一眼看上了我或者是我一眼看上了你,不是看,是味道,彼此被对方的气味吸引了,迷住了,气味相投你懂吗?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一见钟情是发生在两个人身上的事情。是在一刹那间,在彼此的眼神间传动的神采。是在一瞬间,微微荡漾的心神。是在不知不觉间滋长的想念,堆积出的关于心动的回忆。是彼此相互作用的生理化学反应。当它发生时,人们就会丧失最起码的判断标准,甚至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故,当舒淇扮演的梁笑笑见到方中信扮演的成功人士时,所有曾经被教导的道德规范,所有作为人的骄傲,统统的被扔到一边。她将自己像祭品一样的献祭出去。她相信她所做的一切就是爱,所以无怨无悔。她也相信她所爱的人,在相遇的那一刹也爱上了她,所以他们一样的痛苦着,一样的无悔着。在她内心深处,她甚至相信他们就是天上的牛郎与织女,故而在眼神交汇的一瞬间,嗅到了彼此的味道,陷入了疯狂的热恋。
然而真相如何呢?她只不过是他身边的一只百灵鸟,被困在华丽的粉色牢笼中,演唱悲伤的曲调。他告诉她,再等三年。可是年复一年他继续着自己的婚姻,只留她一人品尝苦到穿肠的毒药。于是,她隐隐地意识到,爱的只有她一个。她的爱情只是他调剂生活的酒或书报。于是,她想走出这困顿她脚步的爱。于是,她宁愿结束如花般的生命,也要逃离那份让她痛苦的情。于是,在死亡的边缘,在冰冷的海水里,她明白了那不是爱。
她说,爱,产生自一种味道,产生自彼此短暂的交汇间那种刻骨铭心的悸动。她的爱来自一见钟情,从诞生的那刻起,就蒙上了梦的色彩。当这份爱萌动之初,那强烈的吸引力或许将二人吸附进了漩涡。但是,总有人会先行醒过来,当从梦中惊醒,他会发现自己被困在了死局之中。方中信演的那个人,显然没有这种冲破道德樊笼的勇气。所以,他将责任推给了梁笑笑,让她来选择这份爱的归处。她抗争了,用尽所有的力气,但她太善良,善良到宁愿自己在**里独自舔舐伤口,也不去伤害另一个蒙在鼓中的傻女人。又或者她太聪明了,深知当这份爱公之于世时,那美丽巧妙的魔帐就会消失,还原它本真的虚伪和丑陋。
可是,事实摆在眼前,哪怕她闭上眼睛用尽方法让自己沉浸在梦中,她仍然知道自己所面对的是注定的伤心,命定的结局。在她玲珑的内心深处,怎会不懂爱与吸引的差别,怎会不知,爱上的只有她自己一人。怎会不懂,她爱上的那个人是个狡猾的已婚男人,一面竭力迎合她的幻想,一面维持着固有的生活步调。这样的爱太辛苦了,她不想继续独自品尝这杯苦涩的酒。她想逃开。她想走出阴霾,投奔心中的爱的归处。她想重新爱上一个人,一个可以一心一意去爱她的人,就像卓文君在作乐府诗《白头吟》时所吐露的那样:
皑如山间雪,皎若云中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这就是梁笑笑所渴望的爱情,是天下女人对异性全部的要求和期望。女人心中的爱情是王子和公主的相偎,是战士与刀枪的相属,是菩提与橡树的至死不渝。女人眼中的爱情是捧在手心的花朵,即便冬天来临,那美丽的花冠暗黄、凋谢,她仍愿意小心翼翼地呵护着,等待明年春天的来临。当爱情降临时,女人内心关于爱情的全部幻想都不再有意义,不论是一见钟情的浪漫,还是长跑爱情的温馨,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她只是渴望站在你身侧,看着你大步向前的身影;只是渴望两手相握的温度,灵魂相依的颤抖。爱情的全部在那一刻只剩下依偎,只剩下相随。就像舒婷笔下那棵痴情的木棉,在春风吹拂不到的角落,默默地向高耸入云的橡树诉说衷肠。它说: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致橡树》
(二)
柏杨说:
“天下只有一件事,虽经过沧海桑田,天翻地覆,千讨论万讨论,讨论到世界末日也讨论不完的,那就是男女之间的爱情。”
所以我们知道,这世界纵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关于爱情的话题也会是永恒的,就像人们关于“我是谁”的问题一样。从人类产生文明,尤其是产生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开始,我们对这一主题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我们惊讶于两个个体可以那么相近,几乎融为了一体。我们感到奇怪,为什么男人和女人会有那样的吸引力。在对生命的不断的探索中,爱情成了与之相伴的主题。在流传最广的《圣经》中讲述了夏娃和亚当。它说,女人来自男人的一根肋骨。所以,后世的男人从诞生开始,就缺乏了使自己完整的东西。因此,男人和女人从呼吸这世界的第一口空气开始,就在寻找,寻找遗失的肋骨,寻找生命的所属。于是,我们会相爱,相依,合为一体。于是,当我们相爱时,会情不自禁地慨叹,天啊,我们的生命仿佛已经融在了一起。
在人类关于爱情的记录中,有希腊神话中,生生相偎的菲勒蒙和包喀斯;也有生死相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有至死不渝的梁山伯与茱丽叶。我们关于爱情的记录和讲述多不胜数,其中大多数是用来歌颂它的。然而,在人类的生活中,我们又岂乏背叛,在文学史上那些璀璨,却少被我们留意的角落,既有阿娇在孤寂冷清的长门宫中吟唱的《长门赋》,也有《凤求凰》余音散去后的《白头吟》。这些言辞凄切的诗歌,哪一个不是对绝情之人的控诉,哪一个不是饱含了对爱情消逝的感伤。在水乳交融的深情后,在生死相随的爱恋后,爱情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是凄美婉转的控诉,是关于色退颜衰的神伤。
在韩剧《我的名字叫金三顺》中男主人公玄振轩,对胖胖的三顺说:
男女第一次渴望着对方的时候,性荷尔蒙分泌出睾酮和雌激素,这种渴望持续下去,到了陷入爱情阶段,就会分泌多巴胺和血清胺,血清胺是爱情中最重要的物质,能让人一时处于近疯狂的状态,到了下一个阶段,男女会持续双方的关系并希望得到更密切的结合,就会发展到结婚,这时就会分泌催产素和加压素,血清胺会让你无法意识到对方的缺点,会挡住你的视线,而这些激素的有效期是两年。
顾名思义,当爱情的保质期过了,它就会像被忘在冰箱里的面包,霉变、腐烂,变成梗在男女心中的毒药。曾经让自己爱到付出生命的爱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变成了皇帝御赐的鸩酒。于是,出于对生命的珍惜,我们一改飞蛾本性,玩儿了命的想要从他或她所在的空间中逃走。那个两个人曾经视为宝贝的“爱的小窝”,会在转瞬之间变成纳粹的集中营。于是有了诸如“七年之痒”这类给爱情下保质期限的词语;于是,那些昔日爱得死去活来的、偷跑私奔的,全都无一例外陷入了这样的一个困局之中——怎样躲过他(她)的耳目,去大胆**一番。假若有这种思想的是个情场高手,那么,就要恭喜他(她)的伴侣可以不必担心哪天撞到,将自己气死。如果有这种思想的是个情场愣头青,那么,还要恭喜他(她)的伴侣,你已经有了机会,可以名正言顺地出轨。反正在生活中,那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情感早就变成了见上一日如度三秋的无奈。且爱情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就让它顺其自然的在风中消散不就得了。就像那句“天涯何处无芳草”,早早散了,早再找。也别管自己是出轨的还是被别人甩的,全都挥一挥衣袖,将它视作“云彩”,留在回忆中的“康河”就好。
可惜,现实中的人往往做不到这样的洒脱,当发现爱人有出轨的迹象,也顾不得有没有既成事实,无一例外的暴跳如雷,破口大骂。仿佛现在面对的不再是那个曾经爱入骨髓的爱人,而是一个刨了自家祖宗的坟,还骗光了全部家财的仇人。在那一瞬间,眼神的碰撞,不再会产生如秋水生波的情愫,只有崩裂出的让人恨不得躲到桌子底下的火花。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一旦到了这种境地都会毫不迟疑地翻起老账,一面细数着自己的付出,一面数落着对方的不是。有些甚至会摔锅砸碗,将所有能够毁坏的东西统统毁掉,假如不是刑法当道,他们定要撕咬在一起,用血肉模糊地身躯为彼此的爱情画上句号。可,即便他们做得再过分,在面对众人的指责时只要祭出如是理由——我们相爱过,就一切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柏杨先生在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后,甚是惊奇地对世人说:
真正的爱情,不一定有嫉妒;即令有爱情一定有嫉妒,它的逆定理也不见得成立,不能依葫芦画瓢曰:‘有嫉妒才有爱情。’有些太太对她丈夫嫉妒得要命,却未必爱他也爱得要命。盖嫉妒是在一种和爱情同样浓烈的感情,没有理智,不问是非。一个人为了爱情,固神魂颠倒;一个人为了嫉妒,也同样会神魂颠倒,都是一种强烈的愿望,不但充满了想象,也充满了联想。所以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可救药,一种是正在恋爱的人,一种便是心怀嫉妒的人也。
爱情和嫉妒本来就是两件事,盖当人恋爱时,会产生强烈的独占欲,会被激发出自己的嫉妒潜能。但那种嫉妒之火是决计不会烧到自家爱人身上的。但是,单纯的嫉妒就不会受这一法则控制了。它通常没什么理智可言,又少了份爱的拘束,于是当有些人为了所谓的爱愤而杀人,愤而自杀,愤而伤害他人时,请千万别在他身上打上“爱”的标签,那一系列偏激的举动,绝对与爱没有任何关系。
还是在《我的名字叫金三顺》中,当玄振轩向金三顺大谈爱情保质期的理论后,金三顺是如是回答的:
我没谈过一次轻轻松松的恋爱。开始的时候做好充分的考虑,完结的时候也是一样。不管激素是漫溢还是干涸,我是真心的去努力的,是真心的!
爱情或许会有保质期,但爱情不是死物,它是活生生的跃动在我们手中的,当爱的瑰丽色彩褪尽,当它的生命力在手中减弱时,请不要轻易地放弃,请不要将它视为衣袖上的尘土。它只是需要你的注意和努力。柏杨说:
爱情是不按逻辑发展的,所以必须时时注意它的变化。爱情更不是永恒的,所以必须不断的追求。
(三)
当两个人相爱到一定阶段后,就会自然而然的完成它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结婚。在我们的古代封建社会,结婚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自由而言的,其发起到拍案钉钉,基本上全靠媒婆那张嘴。而媒婆们向来包销不包修,于是古代的女子在出嫁前都要去逛逛庙,撒上大把的香油钱,指望自己能够嫁个如意郎君。然,其灵验性,看我们居高不下的纳妾虑就可窥得一斑了。与我们这种绝对的不自由相对,在西方文明中,女性显然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尤其是近代启蒙思想兴起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提高婚姻质量这一话题上。其中颇有建树的就数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她在这部作品中,从女性的角度去评价爱情,去关注婚姻,并提出了“理智地去结婚”这一观点。
“理智地去结婚”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新结婚时代》中,顾小西的经典台词——“现在的择偶标准是,有车有房,父母双亡。”于是,“理智婚姻”不可避免地与“势利”二字联系到了一起。于是,男人们都开始怀念原始社会。那时候,有头猪,有个山洞,就能结婚。就算什么都没有,还可以唱唱山歌,什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照样能把女孩子吸引过来,浪漫又潇洒地完成终身大事。那时候结婚就如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只要一腔热血,一股冲动,老婆就到家了。基本上,难度为零。可是现在,要是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存款,那光棍是打定了的!
所以,现在走在大街上,看着一个个垂头丧气大骂“势利眼”的,他一定是被女朋友甩了的可怜王老五。而追本溯源,这又和“理智婚姻”脱不了关系。男人抱怨说,现在的女人太现实,太懒惰,谁都不愿意创业。现在的女人说,要想得到女人的尊重,就要有能让女人尊重的实力。于是,男人和女人从原本的琴瑟和鸣、佳偶天成,到了现代的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实,“理智地去结婚”跟有房有车完全是两码事。作为男性,他的经济基础自然会被列为择偶的标准之一,但却不能成为唯一的标准。在简·奥斯丁的眼中,真正让两个人走到一起成为夫妻的不是财富的多少,而是爱情的浓淡。她眼中的婚姻,是一道主次分明的菜肴。主料是爱情和双方的人品,其次是二者的共同语言,最后才是财富的多寡。在她看来只有具备这样标准的婚姻才会长远,爱情才会开花结果。单单强调其中的任何一样,都只会让自己陷入不幸的漩涡。
当然,就算附和了简·奥斯丁的婚姻理论,如果不去小心谨慎地维系它,不幸也还是会随之降临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对婚姻越来越小心谨慎的今天,离婚率却依然高居不下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在爱情当道的时代,却平添了那样多的怨偶。今天,我们太过习惯对婚姻说再见。纵然是我们千挑万选的伴侣,一旦进入了婚姻生活,一旦两个人开始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爱情也好,婚姻也罢,就全不是我们幻想中的样子,原本华丽的珠光漆会在生活的石壁上磕磕碰碰,退去所有美丽的色彩。所以,有人说:“当我们结婚,我们的梦就破灭了。因为,在一个屋檐下,所有的淑女都不再穿丝袜,所有的绅士也不再打领带。”
而一旦这些美好的东西退去,现代人就会迫切地想要结束这关系,并且弃如敝履。又或者,来一段“家里红旗不倒,屋外彩旗飘飘”的风流韵事。至于因他们结婚而结成的家庭,在他们眼中也就不再具有什么意义了。
这种对爱情和婚姻极不负责的态度,是对爱情的过度崇尚和不懂维系的必然产物。是故这并不是中国土产,在启蒙思想发源的西方世界,这种情况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发生过。那时的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离婚率居高不下。大多数人将婚姻道德定义为——只要爱情。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向来感受时代脉动的好莱坞,适时的推出了影片——《廊桥遗梦》。里面关于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的禁忌之恋,赚足了人们的泪水。只为他们为彼此的付出,和对爱情不放弃的坚守。
弗朗西斯卡同大多数忙于家务的人一样,对婚姻充满了厌烦。她的灵魂深处渴望解放,渴望像少女时期一样,大胆地走在时代浪潮的顶端,大胆地去与让自己心动的人相爱。而事实上,在经历了漫长的婚姻后,她也确实得到了这样的机会,再一次陷进了热恋之中。她与罗伯特都十分清楚,这份爱很可能是他们生命中所能迸放的最后一点火花。他要她追随自己,离开这个困住她灵魂的小镇,他愿意带她去飞,去看遍只会在她梦中出现的美丽世界。然而她拒绝了,她说:
我很高兴那天吃晚饭的时候没有人说话。我意识到,尽管爱情的魔力不可抗拒,可放弃了责任,魔力就会消失。爱情就会蒙上一层阴影。假如我跟罗伯特走,这个家就会破碎。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家,我怎么忍心亲手去毁了它。你们能体会到家庭生活的甜蜜吗?
她用自己的心碎维持了家庭的完整。如果只是这样,这部爱情经典还不足以令人回味,难忘。将这部影片推向高潮的,是弗朗西斯卡日记的最后一段,在这一段我们仿佛看见了这个女人流泪的心,坚强的心,忠贞的心。她说:
你们的父亲去世以后,我曾经找过罗伯特,可他已经离开了地理杂志社。没人知道他在哪儿。我把对他的思念,寄托在我们曾经到过的那些地方。所以,我在每年生日的那一天,都要故地重游。可有一天,我收到他律师寄来的一个邮包。天哪!可以说我没有一天不在思念他,他说过,我们俩融化成了一个生命。他说对了。我们俩的感情超过了人世间所有的人。要不是他,恐怕我是不会在这农场生活这么多年了。
记得你想穿我那条裙子,我不肯吗,卡洛琳?就是我从来不穿的那条。我知道这很傻,可是,我觉得就好像你想穿我的结婚礼服去看电影一样。希望你们读了日记,能够理解我,为什么要火化。这不是一个老太婆的一时糊涂,我活着的时候属于这个家,但愿死了以后,属于罗伯特。
他们的爱情不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无奈的被拆散,更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家族力量的面前无力地殉情。他们的爱情更为伟大。因为他们在爱的过程中考虑了家庭,考虑了亲人。他们或许是悲哀的,没人相信,人死后尚可相守。但在一段婚姻中,我们没有只是索取的权利,我们对它更多的,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结婚的基础是爱情,爱情一旦乌有,基础已溃,而偏不能离婚,用法律和古老的道德来维持婚姻的虚架子,真是危险万状。丈夫也好,妻子也好,本来亲亲秘密,如漆投胶,一旦成了摆不脱、甩不掉、打不烂的吸血蚂蟥,不仅是不必要的,而是后果堪虞的也。吾友王尔德先生曰:“男女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事实上有些人一直到离婚,对配偶都不了解,所以我们认为是这样的:男女由爱情上升而结合,因爱情消失而分开。
——《柏杨妙语》
(一)
2008年的贺岁档可谓是精彩纷呈,各路好手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呕心沥血之作。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像以往的冯氏幽默一样,随着这部影片的推出产生了一系列的流行语,其中不乏几段精彩的台词。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除了冯远征的超级大变身,就属舒淇的那一段一见钟情论。上云:
梁笑笑(舒淇):你知道什么叫一见钟情吗?
秦奋(葛优):我一见你就挺钟情的。
梁笑笑(舒淇):咱们俩三见也种不了情。一见钟情不是你一眼看上了我或者是我一眼看上了你,不是看,是味道,彼此被对方的气味吸引了,迷住了,气味相投你懂吗?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一见钟情是发生在两个人身上的事情。是在一刹那间,在彼此的眼神间传动的神采。是在一瞬间,微微荡漾的心神。是在不知不觉间滋长的想念,堆积出的关于心动的回忆。是彼此相互作用的生理化学反应。当它发生时,人们就会丧失最起码的判断标准,甚至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故,当舒淇扮演的梁笑笑见到方中信扮演的成功人士时,所有曾经被教导的道德规范,所有作为人的骄傲,统统的被扔到一边。她将自己像祭品一样的献祭出去。她相信她所做的一切就是爱,所以无怨无悔。她也相信她所爱的人,在相遇的那一刹也爱上了她,所以他们一样的痛苦着,一样的无悔着。在她内心深处,她甚至相信他们就是天上的牛郎与织女,故而在眼神交汇的一瞬间,嗅到了彼此的味道,陷入了疯狂的热恋。
然而真相如何呢?她只不过是他身边的一只百灵鸟,被困在华丽的粉色牢笼中,演唱悲伤的曲调。他告诉她,再等三年。可是年复一年他继续着自己的婚姻,只留她一人品尝苦到穿肠的毒药。于是,她隐隐地意识到,爱的只有她一个。她的爱情只是他调剂生活的酒或书报。于是,她想走出这困顿她脚步的爱。于是,她宁愿结束如花般的生命,也要逃离那份让她痛苦的情。于是,在死亡的边缘,在冰冷的海水里,她明白了那不是爱。
她说,爱,产生自一种味道,产生自彼此短暂的交汇间那种刻骨铭心的悸动。她的爱来自一见钟情,从诞生的那刻起,就蒙上了梦的色彩。当这份爱萌动之初,那强烈的吸引力或许将二人吸附进了漩涡。但是,总有人会先行醒过来,当从梦中惊醒,他会发现自己被困在了死局之中。方中信演的那个人,显然没有这种冲破道德樊笼的勇气。所以,他将责任推给了梁笑笑,让她来选择这份爱的归处。她抗争了,用尽所有的力气,但她太善良,善良到宁愿自己在**里独自舔舐伤口,也不去伤害另一个蒙在鼓中的傻女人。又或者她太聪明了,深知当这份爱公之于世时,那美丽巧妙的魔帐就会消失,还原它本真的虚伪和丑陋。
可是,事实摆在眼前,哪怕她闭上眼睛用尽方法让自己沉浸在梦中,她仍然知道自己所面对的是注定的伤心,命定的结局。在她玲珑的内心深处,怎会不懂爱与吸引的差别,怎会不知,爱上的只有她自己一人。怎会不懂,她爱上的那个人是个狡猾的已婚男人,一面竭力迎合她的幻想,一面维持着固有的生活步调。这样的爱太辛苦了,她不想继续独自品尝这杯苦涩的酒。她想逃开。她想走出阴霾,投奔心中的爱的归处。她想重新爱上一个人,一个可以一心一意去爱她的人,就像卓文君在作乐府诗《白头吟》时所吐露的那样:
皑如山间雪,皎若云中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这就是梁笑笑所渴望的爱情,是天下女人对异性全部的要求和期望。女人心中的爱情是王子和公主的相偎,是战士与刀枪的相属,是菩提与橡树的至死不渝。女人眼中的爱情是捧在手心的花朵,即便冬天来临,那美丽的花冠暗黄、凋谢,她仍愿意小心翼翼地呵护着,等待明年春天的来临。当爱情降临时,女人内心关于爱情的全部幻想都不再有意义,不论是一见钟情的浪漫,还是长跑爱情的温馨,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她只是渴望站在你身侧,看着你大步向前的身影;只是渴望两手相握的温度,灵魂相依的颤抖。爱情的全部在那一刻只剩下依偎,只剩下相随。就像舒婷笔下那棵痴情的木棉,在春风吹拂不到的角落,默默地向高耸入云的橡树诉说衷肠。它说: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致橡树》
(二)
柏杨说:
“天下只有一件事,虽经过沧海桑田,天翻地覆,千讨论万讨论,讨论到世界末日也讨论不完的,那就是男女之间的爱情。”
所以我们知道,这世界纵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关于爱情的话题也会是永恒的,就像人们关于“我是谁”的问题一样。从人类产生文明,尤其是产生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开始,我们对这一主题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我们惊讶于两个个体可以那么相近,几乎融为了一体。我们感到奇怪,为什么男人和女人会有那样的吸引力。在对生命的不断的探索中,爱情成了与之相伴的主题。在流传最广的《圣经》中讲述了夏娃和亚当。它说,女人来自男人的一根肋骨。所以,后世的男人从诞生开始,就缺乏了使自己完整的东西。因此,男人和女人从呼吸这世界的第一口空气开始,就在寻找,寻找遗失的肋骨,寻找生命的所属。于是,我们会相爱,相依,合为一体。于是,当我们相爱时,会情不自禁地慨叹,天啊,我们的生命仿佛已经融在了一起。
在人类关于爱情的记录中,有希腊神话中,生生相偎的菲勒蒙和包喀斯;也有生死相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有至死不渝的梁山伯与茱丽叶。我们关于爱情的记录和讲述多不胜数,其中大多数是用来歌颂它的。然而,在人类的生活中,我们又岂乏背叛,在文学史上那些璀璨,却少被我们留意的角落,既有阿娇在孤寂冷清的长门宫中吟唱的《长门赋》,也有《凤求凰》余音散去后的《白头吟》。这些言辞凄切的诗歌,哪一个不是对绝情之人的控诉,哪一个不是饱含了对爱情消逝的感伤。在水乳交融的深情后,在生死相随的爱恋后,爱情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是凄美婉转的控诉,是关于色退颜衰的神伤。
在韩剧《我的名字叫金三顺》中男主人公玄振轩,对胖胖的三顺说:
男女第一次渴望着对方的时候,性荷尔蒙分泌出睾酮和雌激素,这种渴望持续下去,到了陷入爱情阶段,就会分泌多巴胺和血清胺,血清胺是爱情中最重要的物质,能让人一时处于近疯狂的状态,到了下一个阶段,男女会持续双方的关系并希望得到更密切的结合,就会发展到结婚,这时就会分泌催产素和加压素,血清胺会让你无法意识到对方的缺点,会挡住你的视线,而这些激素的有效期是两年。
顾名思义,当爱情的保质期过了,它就会像被忘在冰箱里的面包,霉变、腐烂,变成梗在男女心中的毒药。曾经让自己爱到付出生命的爱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变成了皇帝御赐的鸩酒。于是,出于对生命的珍惜,我们一改飞蛾本性,玩儿了命的想要从他或她所在的空间中逃走。那个两个人曾经视为宝贝的“爱的小窝”,会在转瞬之间变成纳粹的集中营。于是有了诸如“七年之痒”这类给爱情下保质期限的词语;于是,那些昔日爱得死去活来的、偷跑私奔的,全都无一例外陷入了这样的一个困局之中——怎样躲过他(她)的耳目,去大胆**一番。假若有这种思想的是个情场高手,那么,就要恭喜他(她)的伴侣可以不必担心哪天撞到,将自己气死。如果有这种思想的是个情场愣头青,那么,还要恭喜他(她)的伴侣,你已经有了机会,可以名正言顺地出轨。反正在生活中,那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情感早就变成了见上一日如度三秋的无奈。且爱情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就让它顺其自然的在风中消散不就得了。就像那句“天涯何处无芳草”,早早散了,早再找。也别管自己是出轨的还是被别人甩的,全都挥一挥衣袖,将它视作“云彩”,留在回忆中的“康河”就好。
可惜,现实中的人往往做不到这样的洒脱,当发现爱人有出轨的迹象,也顾不得有没有既成事实,无一例外的暴跳如雷,破口大骂。仿佛现在面对的不再是那个曾经爱入骨髓的爱人,而是一个刨了自家祖宗的坟,还骗光了全部家财的仇人。在那一瞬间,眼神的碰撞,不再会产生如秋水生波的情愫,只有崩裂出的让人恨不得躲到桌子底下的火花。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一旦到了这种境地都会毫不迟疑地翻起老账,一面细数着自己的付出,一面数落着对方的不是。有些甚至会摔锅砸碗,将所有能够毁坏的东西统统毁掉,假如不是刑法当道,他们定要撕咬在一起,用血肉模糊地身躯为彼此的爱情画上句号。可,即便他们做得再过分,在面对众人的指责时只要祭出如是理由——我们相爱过,就一切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柏杨先生在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后,甚是惊奇地对世人说:
真正的爱情,不一定有嫉妒;即令有爱情一定有嫉妒,它的逆定理也不见得成立,不能依葫芦画瓢曰:‘有嫉妒才有爱情。’有些太太对她丈夫嫉妒得要命,却未必爱他也爱得要命。盖嫉妒是在一种和爱情同样浓烈的感情,没有理智,不问是非。一个人为了爱情,固神魂颠倒;一个人为了嫉妒,也同样会神魂颠倒,都是一种强烈的愿望,不但充满了想象,也充满了联想。所以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可救药,一种是正在恋爱的人,一种便是心怀嫉妒的人也。
爱情和嫉妒本来就是两件事,盖当人恋爱时,会产生强烈的独占欲,会被激发出自己的嫉妒潜能。但那种嫉妒之火是决计不会烧到自家爱人身上的。但是,单纯的嫉妒就不会受这一法则控制了。它通常没什么理智可言,又少了份爱的拘束,于是当有些人为了所谓的爱愤而杀人,愤而自杀,愤而伤害他人时,请千万别在他身上打上“爱”的标签,那一系列偏激的举动,绝对与爱没有任何关系。
还是在《我的名字叫金三顺》中,当玄振轩向金三顺大谈爱情保质期的理论后,金三顺是如是回答的:
我没谈过一次轻轻松松的恋爱。开始的时候做好充分的考虑,完结的时候也是一样。不管激素是漫溢还是干涸,我是真心的去努力的,是真心的!
爱情或许会有保质期,但爱情不是死物,它是活生生的跃动在我们手中的,当爱的瑰丽色彩褪尽,当它的生命力在手中减弱时,请不要轻易地放弃,请不要将它视为衣袖上的尘土。它只是需要你的注意和努力。柏杨说:
爱情是不按逻辑发展的,所以必须时时注意它的变化。爱情更不是永恒的,所以必须不断的追求。
(三)
当两个人相爱到一定阶段后,就会自然而然的完成它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结婚。在我们的古代封建社会,结婚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自由而言的,其发起到拍案钉钉,基本上全靠媒婆那张嘴。而媒婆们向来包销不包修,于是古代的女子在出嫁前都要去逛逛庙,撒上大把的香油钱,指望自己能够嫁个如意郎君。然,其灵验性,看我们居高不下的纳妾虑就可窥得一斑了。与我们这种绝对的不自由相对,在西方文明中,女性显然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尤其是近代启蒙思想兴起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提高婚姻质量这一话题上。其中颇有建树的就数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她在这部作品中,从女性的角度去评价爱情,去关注婚姻,并提出了“理智地去结婚”这一观点。
“理智地去结婚”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新结婚时代》中,顾小西的经典台词——“现在的择偶标准是,有车有房,父母双亡。”于是,“理智婚姻”不可避免地与“势利”二字联系到了一起。于是,男人们都开始怀念原始社会。那时候,有头猪,有个山洞,就能结婚。就算什么都没有,还可以唱唱山歌,什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照样能把女孩子吸引过来,浪漫又潇洒地完成终身大事。那时候结婚就如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只要一腔热血,一股冲动,老婆就到家了。基本上,难度为零。可是现在,要是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存款,那光棍是打定了的!
所以,现在走在大街上,看着一个个垂头丧气大骂“势利眼”的,他一定是被女朋友甩了的可怜王老五。而追本溯源,这又和“理智婚姻”脱不了关系。男人抱怨说,现在的女人太现实,太懒惰,谁都不愿意创业。现在的女人说,要想得到女人的尊重,就要有能让女人尊重的实力。于是,男人和女人从原本的琴瑟和鸣、佳偶天成,到了现代的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实,“理智地去结婚”跟有房有车完全是两码事。作为男性,他的经济基础自然会被列为择偶的标准之一,但却不能成为唯一的标准。在简·奥斯丁的眼中,真正让两个人走到一起成为夫妻的不是财富的多少,而是爱情的浓淡。她眼中的婚姻,是一道主次分明的菜肴。主料是爱情和双方的人品,其次是二者的共同语言,最后才是财富的多寡。在她看来只有具备这样标准的婚姻才会长远,爱情才会开花结果。单单强调其中的任何一样,都只会让自己陷入不幸的漩涡。
当然,就算附和了简·奥斯丁的婚姻理论,如果不去小心谨慎地维系它,不幸也还是会随之降临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对婚姻越来越小心谨慎的今天,离婚率却依然高居不下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在爱情当道的时代,却平添了那样多的怨偶。今天,我们太过习惯对婚姻说再见。纵然是我们千挑万选的伴侣,一旦进入了婚姻生活,一旦两个人开始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爱情也好,婚姻也罢,就全不是我们幻想中的样子,原本华丽的珠光漆会在生活的石壁上磕磕碰碰,退去所有美丽的色彩。所以,有人说:“当我们结婚,我们的梦就破灭了。因为,在一个屋檐下,所有的淑女都不再穿丝袜,所有的绅士也不再打领带。”
而一旦这些美好的东西退去,现代人就会迫切地想要结束这关系,并且弃如敝履。又或者,来一段“家里红旗不倒,屋外彩旗飘飘”的风流韵事。至于因他们结婚而结成的家庭,在他们眼中也就不再具有什么意义了。
这种对爱情和婚姻极不负责的态度,是对爱情的过度崇尚和不懂维系的必然产物。是故这并不是中国土产,在启蒙思想发源的西方世界,这种情况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发生过。那时的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离婚率居高不下。大多数人将婚姻道德定义为——只要爱情。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向来感受时代脉动的好莱坞,适时的推出了影片——《廊桥遗梦》。里面关于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的禁忌之恋,赚足了人们的泪水。只为他们为彼此的付出,和对爱情不放弃的坚守。
弗朗西斯卡同大多数忙于家务的人一样,对婚姻充满了厌烦。她的灵魂深处渴望解放,渴望像少女时期一样,大胆地走在时代浪潮的顶端,大胆地去与让自己心动的人相爱。而事实上,在经历了漫长的婚姻后,她也确实得到了这样的机会,再一次陷进了热恋之中。她与罗伯特都十分清楚,这份爱很可能是他们生命中所能迸放的最后一点火花。他要她追随自己,离开这个困住她灵魂的小镇,他愿意带她去飞,去看遍只会在她梦中出现的美丽世界。然而她拒绝了,她说:
我很高兴那天吃晚饭的时候没有人说话。我意识到,尽管爱情的魔力不可抗拒,可放弃了责任,魔力就会消失。爱情就会蒙上一层阴影。假如我跟罗伯特走,这个家就会破碎。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家,我怎么忍心亲手去毁了它。你们能体会到家庭生活的甜蜜吗?
她用自己的心碎维持了家庭的完整。如果只是这样,这部爱情经典还不足以令人回味,难忘。将这部影片推向高潮的,是弗朗西斯卡日记的最后一段,在这一段我们仿佛看见了这个女人流泪的心,坚强的心,忠贞的心。她说:
你们的父亲去世以后,我曾经找过罗伯特,可他已经离开了地理杂志社。没人知道他在哪儿。我把对他的思念,寄托在我们曾经到过的那些地方。所以,我在每年生日的那一天,都要故地重游。可有一天,我收到他律师寄来的一个邮包。天哪!可以说我没有一天不在思念他,他说过,我们俩融化成了一个生命。他说对了。我们俩的感情超过了人世间所有的人。要不是他,恐怕我是不会在这农场生活这么多年了。
记得你想穿我那条裙子,我不肯吗,卡洛琳?就是我从来不穿的那条。我知道这很傻,可是,我觉得就好像你想穿我的结婚礼服去看电影一样。希望你们读了日记,能够理解我,为什么要火化。这不是一个老太婆的一时糊涂,我活着的时候属于这个家,但愿死了以后,属于罗伯特。
他们的爱情不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无奈的被拆散,更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家族力量的面前无力地殉情。他们的爱情更为伟大。因为他们在爱的过程中考虑了家庭,考虑了亲人。他们或许是悲哀的,没人相信,人死后尚可相守。但在一段婚姻中,我们没有只是索取的权利,我们对它更多的,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背景色